首页 > 实事动态 > 正文

李河:黄帝文化莫成村办旅游
2012-11-25 14:30:17   来源:北京晨报   评论:0 点击:

作为历史人物,黄帝或许并不可信,但“黄帝文化”确实是在火热流传。因为,这是一个能够吸引民族目光的大题材。

\

  李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主编,北京哲学学会理事,《文化蓝皮书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和《文化蓝皮书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编委。研究领域包括现象学、解释学、西方政治哲学史、当代国外文化政策研究、中国传统思想研究。

  作为历史人物,黄帝或许并不可信,但“黄帝文化”确实是在火热流传。因为,这是一个能够吸引民族目光的大题材。大题材本应大制作,上面提到的严肃研究和考证就是大制作的一部分。然而,现在的许多黄帝祭祀活动,从其文字宣传来看,实在透出一个“小”来。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认为:“许多黄帝祭祀活动,从仪式设计到网络宣传,都搞得跟‘村办旅游’似的。那些黄帝文化的宣传内容,也都跟村办旅游的宣传册似的,充满了齐东野语,堆砌着大量低俗的附会、传说和当代编造。在无数的攀比、争抢之中,黄帝变成了一个笑柄。”

  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崇拜在现代社会是否还合宜?对此,李河说:“黄帝崇拜和祖先崇拜一样,和宗法、血缘直接相关,是传统时代谈论民族时最重要的标准。但是,这些带有明显前现代特征的符号和标准,在现代社会是否还要强化?”

  黄帝传说的成型

  北京晨报:黄帝既然是一个神话时代的传说人物,他的形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李河:这个缺乏具体研究。但从“黄帝”名称的内涵(“黄帝,土德”)以及黄帝传说所附会的一些重要特性来看,黄帝传说应当是“五行学说”成熟后才成型的。我们知道,五行学说作为一个天地人的解释系统,是在战国后期到秦汉时代成形的,在西汉时期获得长足发展。从黄帝传说中的大量内容推断,汉代应是它的繁盛期。

  北京晨报:那么,黄帝传说究竟是怎样一种文化传统呢?

  李河:文化传统可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所谓大传统是指那些与国家的政治发展有关的文化内容,比如中国汉代以后的“五行学说”,就属于大传统。由此界分,黄帝传说中包含一些大传统的内容,即为后世“立法”的内容。如许多史书讲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战胜炎帝,是土德代替火德。这种传说,显然把黄帝事迹当做“五行相克”解释体系的第一案例。也正是根据这种解释系统,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很关心自己的“五行之德”,并由此生成自己的服色及相关象征物。也正因为这一点,历史上也就有了天子祭祀黄帝的传说,例如汉武帝。但必须看到,黄帝传说中的更大部分内容与许多地域性的小传统有关,比如说黄帝面上有“龙纹”“龙须”、黄帝乘龙归去留下衣冠冢、黄帝四面……这些附会传说古已有之,当代为盛。如今各地争夺黄帝属地,开展祭黄活动,基本上全部依据来自这些小传统。因此这里需要指出,“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要大量复活小传统的传说和迷信。更何况这些传说和迷信复活的背后,还充斥着浓烈的功利主义动机。

  缺少现代意识的祭祀

  北京晨报:黄帝祭祀表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内涵又是什么呢?

  李河:不管是黄帝生日、出生地、陵地等各种黄帝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呢?争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发源于哪儿,争的是圣地或圣域资源,争的是正统。这是因为,黄帝虽然是个上古传说,但却是一个涉及民族之根的传说。也正因为这样,它成为塑造民族主义认同的最大题材,由此会围绕着这个传说形成一系列仪式,最终形成了祭祀传统。如果说黄帝存在与否还有待考证,那么不容否认的是,关于黄帝的祭祀传统确实是存在的。前面提到,统治者出面祭祀的事例,古有大搞“封禅”祭祀的汉武帝,近代也有革命者如孙中山,此外,1937年黄帝祭祀,当时的延安也派出代表参加。这些祭祀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即都处在特殊的时代,需要民族凝聚力的时代。汉武帝是征匈奴,孙中山为“驱除鞑虏”,抗战时期祭祀黄帝陵,其含义更是不言自明。

  北京晨报:为什么在今天黄帝祭祀活动上会有这么多的争议呢?

  李河:虽然所有的黄帝祭祀都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但其动机大多是利益的。由于这个原因,这些祭祀在对传统内容进行现代化转化方面缺乏意识。比如过于夸张民族“同根同系”、“血浓于水”等血缘联系观念,过于强化共同祖先的观念。将这些陈旧的民族观念拿到今天,再利用低俗传说包裹上地方政府的功利内核,由此而形成的祭祀,必然缺乏祖先崇拜中那最重要的虔诚。这种不虔诚是所有虔诚的人所不能容忍的。

  祖先崇拜应该审慎

  北京晨报:您觉得基于血缘联系的祖先崇拜是否需要节制一些呢?

  李河:黄帝崇拜和祖先崇拜一样,和宗法、血缘关系紧密。在传统时代中,人们谈族群,首先关注的是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地域等。在此背景下,西方早期的人类学在很长时间内曾经就是人种学或种族学,后来在德国纳粹的种族论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二战”以后,人们谈论民族的角度发生重大变化,更强调民族的文化、语言、信仰等方面,而淡化其血缘或种族纯粹的内容。从这个意义看,我们这几十年来围绕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祭祀而强调的祖先、根系、血缘的观念,确实有些过度了。当然,共同祖先、共同血缘的说法,或许有利于吸引海外华人的向心意识。但由于目前中国各地的“争圣地”之战方兴未艾,许多著名海外华人像是赶场的演员,出席了这个仪式又要赶赴另一个仪式,虽然一个个仪式富丽堂皇,但是总能让人们从中看到些许忙乱。

  北京晨报:那黄帝能否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祖”呢?

  李河:这个问题现在真的需要研究。在传统社会,黄帝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共同象征。为满足这个神话功能,黄帝变成了一个具有强大生殖力的祖先,24个儿子,承袭或获得了十多个姓。这么多子孙,使黄帝的后裔不仅布满中原,也遍及四域。如北魏拓跋氏在入主中原后就宣称是黄帝后裔。《魏书》里面说“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称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不过我们知道,这种宣称其实不过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后,为其获得正统承认所做的文化努力。现在的问题是,黄帝能否成为今天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共同始祖?能否得到中华民族各成员的同意?对这个问题要想做出肯定的回答,就必须给出严格的论证;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我们就得考虑,过度消费黄帝文化、共同血缘和共同祖先等这类符号,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究竟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的?此外,还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今天这个中国日渐强大的时代,对于那种强调血缘祖先的民族主义,是应该持审慎态度的。

  精神追求要求真

  北京晨报:以您个人的观点,公众应该怎样对待黄帝祭祀活动才比较合适呢?

  李河:首先,地方政府搞这样的活动应该谨慎,不要滥用公权力、公共财政、公共影响力去支持和推动这样的活动。比如说财政问题,这些活动的经费是哪里来的?如说是民间自发筹集的,那自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是公共财政支付的,就是纳税人的钱,这些钱的使用又是否经过了必要的程序?此外,要真正彰显黄帝祭祀的文化内涵,对这种活动的“文化”就必须进行认真的梳理和论证。这样才能避免把“文化活动”搞成“没文化活动”,把弘扬传统文化搞成复活小传统的地方迷信传说。

  北京晨报:虔诚容易理解,但一种文化象征要真正地树立起来,同样需要求真求实的精神?

  李河: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高度,其中一条就是是否追求超越性。而这种超越性需要精确地论证,需要逻辑、事实的支撑,对于超越性的解释,要有求真意识,不仅是逻辑上的真,事实上的真,还包括永恒的真。这就需要不迷信,不崇拜,多追问。如面对炎黄、伏羲女娲一类传说,就需要这样一类追问。当然,有些人会说黄帝祭祀属于信仰范畴,不宜采用求真态度去对待。然而问题恰恰在于,信仰也有不同类型,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从宗教史角度看,中国历史中那些小传统宗教,基本没超出原始宗教、地方迷信的范畴,进化程度较低。如今即使要复苏传统信仰,也需对这些原始题材进行改造升级。否则,让这样的大规模祭祀盛行,能否有益于这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尚不清楚,但肯定会强化目前民间的迷信气氛,强化官场中存在的“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气氛。少一些原始崇拜,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是有利而非有害的。

相关热词搜索:李河 黄帝 文化

上一篇:专家在京探讨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下一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顾问团队- 支持单位- 单位章程 - 部门设置- 成员名单- 理事单位- 联系方式- 企业邮箱- 版权隐私

版权所有: 中国三农发展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北京舒安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中国传统文化网
联系电话:010-85757316      邮箱: 85759339@163.com    京ICP备09064931号-2              中文域名:中国传统文化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