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工艺 > 正文

手工布鞋
2014-11-29 12:18:12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作者:丁平伟 董玉琴 贺跃勇

主题词:布鞋,即用布制作的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布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手工纳底布鞋,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鞋史的一朵奇葩。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工布鞋已逐渐的淡出历史舞台,纯手工布鞋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谁家还有纺花车?谁家还有织布机?谁家还在油灯下飞针走线纳鞋底?谁家还在缝补衣服做布鞋······

 

布鞋,顾名思义,即用布制作的鞋。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   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期,布鞋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当时男女鞋饰没有明显的差别。到殷商时,初步建立了礼制,各种鞋履,可说皮、绵、布、草俱全。据《实录》中说:“夏商舄履皆以皮为之”。商代贵族,腹下佩黼或韦革毕,脚穿翘头船式样的翘尖鞋,而商代武士穿的则是薄底翘尖皮履。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玉人,也见已着履,并有鞋翘。其实,在殷商时,人们已熟练地掌握了丝织技术,丝织物和纺织物已普遍流行。当时在贵族阶层中,除穿皮履外,并且普遍地穿着各种麻鞋和丝鞋了。   建国之前的布鞋,主要都是传统的手工、绣花布鞋等。由于是手工纳底,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的特性,深受中国百姓的喜爱。建国后,我国各地开办了很多布鞋厂,集中大量生产机制

布鞋,这是中国布鞋的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布鞋逐渐淡出了鞋类市场的主要舞台,但依旧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观念趋向自然和健康,而怀旧也成了现代人心底共存的一份纯情。穿上一双合适的布鞋,成为了很多现代青年男女追赶的时尚潮流。   布鞋相对于其他鞋类,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场所,尤其适合在休闲、旅游、室内、开车等任何场合穿着,而时尚的绣花女鞋一直以款式新颖、漂亮端庄而闻名,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标志之一。可以说,布鞋和中国女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据调查,在很多女性眼里,布鞋是一种时尚和传统的产物。穿上布鞋,那种舒适惬意,是无法用语言所形容的。而中国女性一旦穿上布鞋,则更增添了十分性感和妩媚,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品味。布鞋的柔和,自然的美丽,简洁的风格,在女性穿上布鞋后尽现无遗。而美丽清纯的白底黑布鞋,更能带给你美好的永恒回忆。

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足。手工布鞋最显著特点是透气、吸汗性强,并增强足部对周围环境的伸展性和适应性,进而实现对人体从足部到身体的保养。猫头鞋又名虎头鞋,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女红水平。鞋体模猫状虎,憨态可掬,寓意避邪消灾、吉祥富贵。柔软的鞋体对小儿的足部起到很好的保养作用。

手工布鞋具有“文化型、乡土味、绿色养生”的内涵,是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最佳的亲情礼品、政务礼品、商务礼品和旅游产品。

布鞋是充满亲情的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毎到春节前夕母亲都要熬夜,在那昏暗的油

灯下为我们赶制春节穿的新布鞋。从幼儿时一直到上完中学都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这布鞋充滿了无法比拟的母子亲情。

布鞋是充滿爱情的鞋。改革开放之后,农村青年自由恋爱的己经不少,如果恋爱中男方能得到女方亲手制作的一双布鞋,那这婚姻基本是板上定钉子了。双方产生深厚感情之后,女方就偷偷买布,精心打造好一双精致的布鞋給对方,男方也选好一、二件较贵重的物品给女方,彼此送定情物,确定自己的心上人。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行军打仗、翻山越岭都喜欢穿布鞋。写《论持久战》时警卫员在外面闻到焦味,跑进屋来,见主席光着一只脚正全力赴拍打着被炭火烧坏的一只布鞋。解放以后,毛泽东除外事活动和其它重要场合外一直坚持穿黑色布鞋。

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手工纳底布鞋,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鞋史的一朵奇葩。人们的观念更加趋向自然健康。随着手工布鞋“重出江湖”,回归自然成了现代人心底共存的一份纯情,怀旧与返朴成了现代人追赶的潮流之一。柔软舒适,透气吸湿的布鞋—千层底纯手工布鞋更是成为消费的潮流。

手工布鞋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工布鞋已逐渐的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几乎全部为机械化生产。所以,纯手工布鞋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为了挽救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纯手工布鞋文化能够得以记载和传承,特对手工布鞋工艺以拯救性的搜集归纳整理。

手工布鞋立足于传统工艺,制样、裁剪、纳底、上邦、一律手工制作,每一双布鞋都是纯手工千针万线精制而成,独创了舒

适、透气、防护、医疗、保健、环保的特色。鞋子工艺精湛,款式美观大方,质地经久耐用、穿着舒适、轻便,无任何化学成分和原料,是环保型绿色产品。鞋底用纯棉线绳或麻绳纳制而成,对脚底具有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长期穿着养脚健身、防止脚臭、医治脚气,祛病延年。可作为馈赠礼品,给儿女的生日,朋友的嫁娶,老人的寿辰送上一份特别的祝福,为喜庆增添光彩;可给领导、部下、业务至交寄去一份特别的关心,为事业提供帮助。

以千层底布鞋鞋底为例,制作过程就大体要经过七道工序。

第一道是制袼褙:主要材料是碎布条子烂布片儿等。当地人管这叫“铺衬”。用桨糊一层层粘贴在一起,贴至 1.5 毫米左右,烘干成布板,俗称“打袼褙”。昔日里大人孩子身上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实在没法儿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下来,连同破烂不堪的裤子上衣,剪成一块儿一块儿的铺衬,再把它们同平时裁剪缝补衣裳剩下的边角废料放在一起。等到把铺衬积攒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打袼褙。先在铁锅里熬出一盆桨糊,再把面板、锅盖、桌子等物件拢到一起,然后把铺衬一块儿块儿一层层儿地往上粘。不用区分它们是什么颜色和花样,但要把新的旧的、厚的薄的和大块儿小块儿错开铺匀,打底和最上面这两层要选择稍新一点儿的大块儿布。一般用作鞋帮的打三层,做鞋底用的得打五到七层。最好赶上晴天有太阳的时候,把那些粘着袼褙的物件支到院子里,晒上两三天,等快要干透时揭下来,一张张挺刮刮硬梆梆的袼褙就算做成了。

第二道是切底:切底前的另一件事儿是选鞋样儿。过去一些心灵手巧的婶子、大娘、姑娘、媳妇,手中都有一些现成的纸鞋

样子,取来即用。还有图省事儿的,干脆就把脚丫子或正穿在脚上的鞋子描在纸上,就剪出了个鞋样儿。有了鞋样子,把它缝在袼褙上,握紧剪刀,沿着鞋样子剪出鞋底和鞋帮的雏形。

第三道工序是包边:把袼褙切成一片片的鞋底后,鞋底的外沿还要粘上一层白色的新布包上围边。 

第四道工序是粘合:把包边后的鞋底料八、九层粘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千层底。 

第五道工序是圈底:用麻绳把粘合后的鞋底沿四边缝合。这道工序决定着鞋的式样强度,因而是七道工序中的重要一环。 

第六道工序是纳底:用麻绳缝制鞋底。要求每平方寸鞋底纳81针以上。麻绳粗、针孔细,加工时得用手勒得紧,针码还得分布均匀。 

第七道工序是槌底:纳好的鞋底经热水浸泡及热闷后,用铁锤槌平。槌时要靠模板加工,不能走样。这实际上是鞋底的定型工序。

此外还有一些十分复杂的辅助工序,如选线麻和捻纳底绳子等。纳底时必须选用上等麻绳,搓麻绳要选取拉力极强的好线麻。小时候,各家各户的田头地边都种线麻,立秋成熟后,乡亲们把线麻割下来,放到水沟里沤,直沤得乌黑发臭!几天后捞上来,清水洗,剥麻皮,晾晒干,用木槌子砸一砸,分成细批儿,就可使用了。捻绳之前一般要把线麻捻成麻捻子装在针线笸箩里备用。捻麻绳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拨拉锤子打麻绳,拨拉锤子是乡村女红中的一种工具。老北方过去捻麻绳用的,差不多都是拨拉锤子。另一种办法就是搓麻绳,最多的是一些中年妇女把裤子挽起,把麻捻

子放在小腿上轻轻揉搓给麻绳上劲,但人巧不如家什妙,这种劳动效率要比拨拉锤子慢得多。

制作千层鞋底,原料以及糊袼褙都不是问题,最关键、最辛苦的一道工序是纳鞋底,干了的浆糊再加上那么厚的一沓袼褙,普通缝衣针根本就穿不动,于是就有了纳鞋用的锥子。纳鞋底的时候,要一只手把几层剪好码齐的袼褙攥紧,另一只手用一把特制的“纳鞋锥子”扎穿过去,再把那边纫有线麻绳的缝衣针穿过来,然后使劲拽紧拉实。纳鞋底既要力气又得细致,指掌之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匀,纳出的鞋底就松紧适度、结实耐穿。针距之间掌握得疏密恰当、排列有序,错落有致,使人看着密密匝匝、精巧别致,极像是机器印染出来的图案,整齐划一,煞是好看。

鞋底纳成了,要往上安鞋帮儿了,百姓习惯称之为绱鞋,方法有明帮和窝帮两种,亦有大底鞋和小底鞋之分。绱鞋的方法也不一样。鞋帮的颜色和花样要根据穿鞋人的年龄、性别、爱好而定。北方人做鞋帮要先在袼褙上打好衬布,选取自己认为是最好的鞋样,把鞋样儿缝在衬布上剪下来,若做棉鞋,就把毛毡粘在里子上剪好后缝合。一些巧媳妇们经常把姑娘媳妇们穿的鞋用彩色粉片在鞋面上画好花纹,再用各种丝线在鞋面上绣上各种花和一些美丽图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绣花鞋。过去的新媳妇过门都要穿这种绣花鞋。在一些喜庆节日里,大姑娘小媳妇们也都喜欢穿绣花鞋比美。

昔日的老北方几乎家家都有鞋楦子,而做鞋楦子自然也离不开木匠的手艺。鞋做好后,必须用鞋楦子楦一楦,放置两天定定型,这样一双周周正正、像模像样的千层底布鞋才算大功告成。

如果不是着急穿,带带拉拉,打打停停,前前后后算在一起,做出一双鞋子一般得用十几天时间。有的稍加复杂、样子又新颖一点儿的,就更费工夫了。比如,给刚刚学会迈步的孩子做的虎头鞋,母亲给长期在外的儿子做的休闲鞋,冬天方便穿鞋带儿的乌眼鞋等等。

那时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里,总能见到三五人一堆的老小姊妹们,在一片叽喳笑闹声中,一边说着“千年谷(古)百年糠”的笑话趣事,一边捻着麻绳。你看她们总是一只提着麻捻子的手高高扬起,另一只手不停的拨拉着拨拉锤子。在她们不停的拨拉中,拨拉锤子飞快地旋转着,转成了一朵米黄色的圆形飞花!直到把一匹匹一绺绺麻捻子,变成一根长长的麻绳。然而今天,谁家还有纺花车?谁家还有织布机?谁家还在油灯下飞针走线纳鞋底?谁家还在缝补衣服做布鞋······

参考文献:《世本》、《周易》、《实录》、《古诗源》、《周礼·天宫·掌皮》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藏族传统工艺走向国际市场
下一篇:初探宣纸之乡,寻找乌溪的“打开方式”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顾问团队- 支持单位- 单位章程 - 部门设置- 成员名单- 理事单位- 联系方式- 企业邮箱- 版权隐私

版权所有: 中国三农发展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北京舒安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中国传统文化网
联系电话:010-85757316      邮箱: 85759339@163.com    京ICP备09064931号-2              中文域名:中国传统文化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