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杨晓阳先生彩陶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白玉厅举行,杨晓阳向国家博物馆捐赠可自己收藏的彩陶100余件。
此次杨晓阳捐赠的彩陶以马厂类型彩陶为多,马厂类型彩陶1942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器形基本沿袭半坡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方面的信息,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彩陶收藏是杨晓阳众多收藏中的一项重要收藏品类,与其他收藏其它文物一样,他是因重视古文化而引起的收藏兴趣,同时,对于杨晓阳来说,他从小就随着母亲学文物修复,也练就了一双鉴别的慧眼。作为一个画家,他当时收藏的对象如陶器、栓马桩、炕头狮市场价格都不高,但他从中看到了这些文物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当时这些文物不被重视,甚至遭受毁灭性破坏,他处于抢救和保护,开始倾力收藏。例如当时他收炕头狮时,在西安古玩市场上不过两三元钱,根本没有形成收藏的气候。杨晓阳只要一有时间,就去古玩市场或郊县农村,慢慢地,只要他一出现,老百姓就会成群结队,大包小包地送“狮”上门,价格也从当初的三五元,飙升到了几百元,品相好的甚至涨到了两三千元,直至引发古玩市场交易炕头狮的热潮。价格高了,收藏的成本也就高了,相反他倒乐观了,他说,“价格高了,人们自然就懂得用心去保护、去珍惜。”
收藏的过程中,杨晓阳也遇到过资金上的困难,同样也是画家身份帮他解了围,或许人们想象不到,他的万件藏品的成果很多是他用画置换而来的,他喜欢这些文物,送东西上门的人喜欢他的画,送的人赚了,他也觉得赚了,因他不仅集腋成裘,收藏了上万件藏品,同时,他收藏的印迹也随时间融入了杨晓阳的画中,那些石狮、陶俑在创作时都被他不由自主地带到画里了。这就是杨晓阳庞大的收藏,也是他人生的“大项目”之一。杨晓阳还倡议陕西美术界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画换取收集抢救来的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品,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他说,那些东西无使用价值,只有画家认识,一般人认不出来,如果每个艺术家都这样做的话,就能保住很多东西。杨晓阳的收藏是无法用金钱来计量的,他对收藏的理解,已超出了收藏对象本身,他用他身厚的艺术素养,敏锐的目光与观察力,抢救性地收藏了许多不可再生又记录华夏历史文献的艺术“活化石”。听他讲着他的收藏初衷时,你会感到他是个极具深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收藏不为己、不为利,是在为我们收藏华夏文明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