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交流 > 正文

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首场主题发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契合
2012-11-07 09:53:37   来源:人大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11月3日10点整,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主题发言第一场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举行,本场发言由海德堡大学的梅嘉乐教授主持。

   11月3日10点整,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主题发言第一场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举行,本场发言由海德堡大学的梅嘉乐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副校长向梅嘉乐的到来表示感谢,同时热烈欢迎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参与此次会议。随后,梅嘉乐教授表示了初到人大的荣幸之情,并介绍本场发言的三位嘉宾:美国贝勒大学的谢大卫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和北京大学的汤一介教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三位著名的汉学家以睿智而严谨的治学风范和独特而深刻的演讲角度为本届汉学大会吹响了号角。

   首先,由主要研究中世纪文化和圣经文学的谢大卫教授,做了主题为“关心穷人:中国古代智慧及其在《圣经》中的对应之处”的演讲。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智慧的文献,即便跨越两千多年还是与当今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提到中国和美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并提出“什么是一个国家的财富”和“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健康”的命题。为此,谢大卫教授从柏拉图和亚当·斯密的著述出发,联系其与《圣经》的奇妙联系,以经济学、伦理学和哲学的角度讨论“平等”的命题,随后他又以“精神上的健康”来回应“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健康”的问题。并以中国传统为参照,认为《诗经》中“关心穷人、关心寡妇、关心孤儿”的思想,《论语》和《大学》中论述的“利己”和“公益”关系和“义”先于“利”的思想,以及《礼记》里对“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由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提倡,都是“仁”的表现。同时,谢大卫教授以《圣经》中的故事告诫我们,应该从“道德”和“智慧”的角度来解读贫富问题,而不是具体的意识形态。他认为,《圣经》中就有照顾穷人的原则,其中很多言论和观点都与儒家非常相似,并且相互补充。这些都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健康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财富问题。

   随后,杜维明教授带来了其主题为“‘龙’的象征:中华世界的透视”的论述。杜维明教授充分肯定了谢大卫教授提倡的道德智慧和提供的世界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龙”的象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提出当下中国发展上的障碍需要被打破,在此文化背景下引出精神激励的巨大作用。谢大卫教授把儒家人文主义和世俗人文主义进行对比,指出儒家是一种精神性的人文传统,超越世俗人文却又开放性地存在于人类经验之中。而“龙的象征”分别是从人类学和宗教学描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杜维明教授还指出中国文化诸多特性:一是“仁”,带有人为自身而崛起的独特性;二是包容性,比如中国文化中道家、儒家、佛家的和平共存,还包括与基督教和穆斯林传统的交融,以及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意识;三是对话的文明,其主要强调的是和谐、尊重和互相学习。在此基础上,教授认为,龙的象征在人文、在“仁”的理解得到最好的体现,是对人本身的理解,也包括灵魂、国家、人类社会甚至生命经验及其整个宇宙进程的理解。在发言的最后,杜维明教授引用一句话来为儒家做一个注释:“地球并非祖先给我们的馈赠,而是未来的子孙给我们的馈赠。”

   发言结束之后,汤一介教授在志愿者的搀扶下走上发言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汉学道路上壮心不已的老学者的精神气派。在表达了对本次汉学大会所昭示的气概和精神的赞扬之后,他对前两位教授的发言做出了精确的点评。对于谢大卫教授的发言,汤一介教授认为其体现了西方普遍认为的“平等说”,即“人都是上帝的儿子,都是平等的”。这种背景下,“关心穷人”不仅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也很具有现实意义。汤教授特别指出,中国的传统尤其儒家传统不仅具有“亲亲”的根本理念,更注重家庭之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此,西方的平等传统与中国“推己及人”的传统是相呼应的。对于杜维明教授的发言,汤一介教授认为其充满启发性。关于“龙”的象征,汤教授认为,《易经》就蕴含了如何在人类社会中达到“龙”的境界的线索,而关于具有“龙”的精神的人在现实中应该怎么样的问题,汤一介教授提到了学习性、包容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文精神倡导我们学习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全世界人类文明的智慧,而在儒道中也传递了在发挥自身精神的基础上“道并行而不悖”和“海纳百川”的精神,从五经、先秦孔子到宋儒,他们也是代代传承和创造的。

   本场主题发言的最后,汤一借教授对与会者寄语:“中国正在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其它各民族文化,将会出现一个新的时代!”本场会议也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相关热词搜索:第三届 世界 汉学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下一篇:赞国际艺术节和大学生“结缘”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顾问团队- 支持单位- 单位章程 - 部门设置- 成员名单- 理事单位- 联系方式- 企业邮箱- 版权隐私

版权所有: 中国三农发展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北京舒安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中国传统文化网
联系电话:010-85757316      邮箱: 85759339@163.com    京ICP备09064931号-2              中文域名:中国传统文化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