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9日正式对外发布。该标准的颁布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为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制订工作2006年6月正式启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标准共分为范围、术语和定义、中医体质9种基本分类和特征、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附录(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表)5个部分。中医体质学者根据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分类,制订出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应用了中医体质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体质专家、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多次讨论论证而建立,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行性。
牵头编写标准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教授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中医体质的9种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等体质的总体和形体特征、发病倾向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人士及中医药专家一致认为,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对于规范中医体质辨识方法、提高中医体质辨识水平、促进中医体质学的学术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标准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重要支持。